为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吉林市认真落实全省“五个坚持、五个着力”要求,聚焦市场主体评价和群众需求,强优势、补短板、争一流,促进营商环境迈向更高水平,助力吉林市成为诚信经营的“磁场”、企业发展的“沃土”、人才集聚的“宝地”。
一、多点发力,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一是提升“信易贷”平台助企融资纾困效能。采用部门推荐、网络宣传、社区推广等方式积极引导市场主体和金融机构入驻“信易贷”平台,积极化解中小微企业融资贵、融资难问题,打通业务壁垒,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好服务。截至9月30日,共有185198户企业注册“信易贷”平台,企业注册占比达53.41%,授信金额达94.15亿元。二是开辟企业信用修复绿色通道。疫情期间,及时出台为企业办实事清单,主动指导满足信用修复条件的企业完成信用修复,大幅压缩办理时限,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并在市政务服务中心创建信用服务窗口。截至9月30日共为63户企业开辟信用修复绿色通道,完成70条信用修复。2022年初至今,吉林市在国家信用修复工作抽查中,从未发生错误审核、超期处理信用修复情况。三是加大信用信息的归集共享力度。严格依法依规归集公共信用信息,实现信用信息依申请公开,梳理核对可开放的公共信用信息资源开放目录,加大对纳税、不动产、水、电、煤气、科技研发等特定信用信息的归集力度。截至9月30日,吉林市已依托信用综合服务平台归集各类信用信息2.2亿条,其中包含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依法行政信息25.72万条,共归集承诺书93万份。今年8月份,吉林市在全国261个地级市中排名跃升至第22名,首次进入全国前五十名方阵,创历史新高。
二、多措并举,提升“获得电力”服务水平。一是压减办电时间。通过“1+N”服务团队做好“一对一”咨询服务,编制供电方案,超前对接客户用电需求;简化竣工验收内容,取消对客户内部非涉网设备、制度、安全措施的检查,现场勘查后直接装表送电;将居民客户全过程办电时间压减至3个工作日以内,实行“三零”服务的低压非居民客户全过程办电时间压减至15个工作日以内。二是降低办电成本。对省级及以上各类园区、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电能替代项目投资建设至客户红线,对吉林地区160千瓦及以下小微企业、居民客户、居民充电桩客户投资至客户红线。截至9月30日,已接入小微企业“三零”服务客户312户,累计减少客户投资428.05万元;“三省”服务客户140户,累计减少客户投资4503万元。三是积极助企服务。落实“稳经济”政策,对受疫情影响暂时出现生产经营困难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用电设立电费缓缴期,缓缴期间免收欠费违约金。共惠及15.69万客户,累计缓交电费1.41亿元,减免电费违约金约950万元。高压用户能效服务e助手覆盖率达到99.59%、使用率达到28.27%,位于全省首位。
三、瞄准需求、提升人才服务效能。一是“就业网上办、服务云平台”。依托就业创业服务云平台,大力开展“‘两找一服务’指尖行”、档案服务预约办、创业服务云指导、见习报名网上办、政策咨询线上答等服务活动,实现“线上招募、一键求职、掌上就业、云端服务”。年初以来,组织开展各类主题线上就业招聘活动173场,提供3.3万个就业岗位;举办5场“直播带岗”活动,累计关注4.8万人次,为3800余人提供“不见面”政策服务信息咨询。二是实行就业智慧化服务。全面推行“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次办结”的人社就业服务“三个一改革”,实行一站式、一柜式服务。创新“一网、二端、三平台”载体,线上线下同步开展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疫情期间,对全市850户重点企业及50户专精特新企业实行“一对一”“一企一策”包保服务;指导1131户企业注册登录“96885吉人在线”平台,发布各类岗位信息7785个;举办297场专场招聘会和64场直播带岗活动,为企业和求职者搭建对接平台。三是深入推进就业服务快办行动。建设市县乡村四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1856个,其中,街道(乡镇)就业服务专窗、社区就业服务驿站327个、农村半小时服务圈1384个,社区和行政村覆盖率达100%;建立市、县(市、区)152名“就业服务专员”队伍 + 744人基层就业服务员队伍。搭建全市四级业务专网,年度开展就业失业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补贴申报等各类公共就业服务近10万人次。